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由SMN1基因突变引发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导致SMN蛋白缺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造成肌无力和肌萎缩。作为婴幼儿最常见的致死性遗传病,SMA发病越早病情越重,2岁以下儿童中位生存期仅约10个月 [1]。与此同时,人体内存在与SMN1高度同源的SMN2基因,虽产生的功能性SMN蛋白较少,但SMN2拷贝数越多,患者症状通常越轻。因此,调控SMN2表达已成为SMA治疗的重要方向,旨在增加功能性SMN蛋白来缓解症状 [2]。
图1. SMA的疾病自然史及疗法 [2]。
SMN1双等位基因缺失:SMA的致病根源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在人体全身广泛表达,尤其在脊髓中含量丰富。其编码的SMN蛋白被誉为细胞生存的“管家蛋白”,在剪接体蛋白复合体的组装中扮演关键角色,直接影响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功能及神经突起的发育 [3-4]。当SMN1双拷贝缺失时,SMN蛋白的严重缺乏会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RNA剪接异常和功能障碍,引发神经元退化和肌肉失去神经支配,最终导致肌无力和萎缩,极大威胁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命 [3-4]。因此,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在神经元不可逆丢失前启动治疗,才能有效挽救生命并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图2. SMN蛋白对于剪接体snRNPs组装至关重要,其缺失会影响mRNA剪接和表达 [5]。
SMN2基因拷贝:疾病的“调节器”与治疗的“钥匙”
除了SMN1,人体内还存在与其高度同源的SMN2基因,二者仅在少数核苷酸上有所不同 [6]。然而,SMN2基因在第7号外显子剪接增强子处存在c.840C>T的点突变,破坏了剪接增强子或形成剪接抑制子,导致大部分通过SMN2前体mRNA剪接生成的成熟mRNA缺失第7号外显子,生成的截短SMN蛋白功能丧失且迅速降解 [7]。仅约10%的SMN2前体mRNA能够生成全长、功能性SMN蛋白 [8]。在约95%的SMA患者中,SMN1双拷贝缺失使得SMN2成为功能性SMN蛋白的唯一来源,但其产量不足以完全代偿SMN1缺失,导致疾病发生 [6-8]。
图3. 第7号外显子剪接增强子处的差异致使SMN2生成的功能性SMN蛋白远低于SMN1 [9]。
研究表明,SMN2拷贝数是SMA严重程度的关键“调节器”。患者体内SMN2拷贝数通常在1至6个之间,拷贝数越高,全长SMN蛋白越多,临床症状往往越轻 [10-11]。
图4. SMN2拷贝数与SMA严重程度(Ⅰ型、Ⅱ型、Ⅲ型)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2]。
基于SMN2的潜力,调控其剪接或表达以增加功能性SMN蛋白已成为SMA治疗的热点方向。目前获批的三款SMA药物中,两款靶向SMN2:Biogen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Nusinersen和罗氏的口服剪接调节剂Risdiplam,均通过调节SMN2剪接增加功能性蛋白的生成 [12]。2024年,这两款药物的销售额分别达到15.7亿美元和近18亿美元,凸显了其临床价值和市场潜力 [12]。
图5. 靶向调控SMN2 mRNA剪接模式是SMN依赖性疗法的主要方式 [9]。
赛业生物SMA小鼠模型:重现人类疾病的利器
与人类不同,小鼠仅拥有单一SMN基因(Smn1),其敲除会导致胚胎致死,难以直接模拟SMA的致病机制及SMN2的补偿作用 [13]。构建既能反映SMA致病机制(尤其是SMN2拷贝数的影响)又符合人类病程发展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对于开发和验证SMN2靶向疗法具有重要意义。赛业生物采用两种策略构建了SMN2人源化基础品系,并通过繁育获得携带不同SMN2拷贝数的SMA小鼠模型。
通过多代繁育,最终获得Smn1缺失背景下携带2、3和4拷贝SMN2的SMA小鼠模型,分别为B6-2*hSMN2小鼠(产品编号:C001504)、B6-3*hSMN2小鼠(产品编号:C001681)和B6-4*hSMN2小鼠(产品编号:C001682)。
部分验证数据如下,更多数据可参阅品系说明书。
B6-2*hSMN2、B6-3*hSMN2和B6-4*hSMN2小鼠体内均检测到全长人源SMN2转录本表达,而鼠源Smn1基因表达完全缺失。随着SMN2拷贝数增加,全长SMN2转录本表达水平逐步升高。
图6. 野生型(WT)、B6-2*hSMN2、B6-3*hSMN2和B6-4*hSMN2小鼠各组织基因表达对比。
SMN蛋白水平与全长SMN2转录本表达趋势一致,均随SMN2拷贝数的增加而逐步上升。
图7. 野生型(WT)、B6-2*hSMN2、B6-3*hSMN2和B6-4*hSMN2小鼠体内人源SMN蛋白表达。
图8. 野生型小鼠(Control)、B6-3*hSMN2小鼠和B6-4*hSMN2小鼠生长曲线对比。
大部分B6-3*hSMN2小鼠在10周龄左右尾巴完全消失,B6-4*hSMN2小鼠亦出现断尾现象,但从8周龄左右开始尾巴长度基本保持恒定。
图9. 野生型对照小鼠(Control)、B6-3*hSMN2小鼠和B6-4*hSMN2小鼠尾巴长度对比。
B6-3*hSMN2小鼠表现出较B6-4*hSMN2小鼠更为严重的疾病症状,表明增加的SMN2拷贝数可缓解疾病进展。
图10. 野生型(Control)、B6-3*hSMN2和B6-4*hSMN2小鼠外部疾病症状对比。
综上,B6-2*hSMN2(产品编号:C001504)、B6-3*hSMN2(产品编号:C001681)和B6-4*hSMN2(产品编号:C001682)小鼠在完全缺失鼠源Smn1基因表达的情况下,分别携带2、3和4拷贝人源SMN2基因,分别模拟人类Ⅰ型、Ⅱ型和Ⅲ型SMA的遗传特性。数据表明,这些小鼠在全长SMN2转录本及功能性SMN蛋白表达、生长发育和生存情况等方面,与携带相应SMN2拷贝数的人类SMA患者病程大致匹配。因此,此类人源化小鼠模型不仅能较好地模拟SMA病因,特别是SMN2拷贝数对疾病进展的影响,同时为研究SMA发病机制及开发针对人源SMN2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宝贵工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