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模型资源
临床前CRO
赛业动态
客户支持
关于我们
商城
CN

皮肤细胞"逆生长":哈佛团队利用iPSC技术开启帕金森病自体细胞疗法的新范式

2025-04-06

帕金森病(PD)患者迎来曙光!哈佛医学院团队在《Cell Stem Cell》发表重磅研究,利用患者自身皮肤细胞“重编程”为多巴胺神经元,成功通过临床前安全性与有效性验证,获FDA批准启动自体细胞治疗临床试验[1]。8名患者将于2025年接受1期临床试验,为逆转疾病进展带来新希望。

 

研究背景与目标

帕金森病(PD)是最普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通常在晚年被诊断出来。截至2016年,全球有超过610万人受到影响,预计其发病率将随着人口老龄化而上升。帕金森病(PD)的核心病理特征是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mDANs)的退化。该研究旨在通过患者自体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分化的中脑多巴胺能细胞(mDACs)进行细胞替代治疗(CRT),评估其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推动针对8名散发性PD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

 

帕金森病
图1 患者hiPSCs分化的mDACs进行细胞替代治疗(CRT)流程[1]

 

关键方法与发现

1.hiPSCs的生成与质量控制

来源与重编程:从4名散发性PD患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出发,采用非病毒载体重编程为临床级hiPSCs。


2.mDACs的分化优化

分化方案:由于Notch信号转导起着关键作用,许多实验室都利用小分子抑制剂(例如DAPT)对Notch信号转导的调节来使mDACs更加成熟。改良的21天分化流程,通过延长Notch抑制剂DAPT处理(从第12天到第21天持续9天)促进细胞成熟。长期DAPT处理分化21天的mDACs TH阳性率达10%-12%,移植体积更小,TH+纤维密度更高,行为恢复更快。


3. 安全性与生物分布评估

GLP研究(PD01-04-mDACs)

致瘤性:39周观察中,无肿瘤或免疫细胞浸润。生物分布:移植细胞仅存在于脑内,未迁移至其他器官。细胞命运:移植后TH+神经元存活并成熟,Ki67+细胞比例随时间下降。


非GLP研究(PD02-04-mDACs)所有mDACs符合QC标准,但PD02-25来源的细胞在6-OHDA损伤大鼠中未能改善行为缺陷,原因与TH+纤维密度低相关。


4. 个体差异与疗效预测

患者间异质性:不同患者hiPSCs分化的mDACs在移植体积、TH+细胞数量及纤维密度上差异显著。PD02-25细胞尽管体外表现正常,但体内纤维密度不足,提示TH+纤维密度是疗效关键指标。

 

RNA-seq分析:未发现明确预测疗效的基因标志,但分化过程中多巴胺能相关基因(TH、FOXA2等)显著上调,多能性基因(OCT4、NANOG)被抑制。


5. 基因组完整性的重要性Coriell成纤维细胞对比:长期传代的成纤维细胞来源hiPSCs(CF-hiPSCs)携带致癌突变(如NOTCH2、COL2A1),移植后致瘤风险高,强调新鲜活检样本和严格QC的必要性。

 

临床转化意义

1. 标准化QC框架:提出临床级hiPSCs和mDACs的放行标准,包括基因组稳定性、无未分化细胞、分化后标志物表达等。


2. 个体化策略:需针对患者筛选最佳hiPSC克隆,或考虑同种异体治疗作为补充。


3. 临床试验准备:基于上述数据,FDA已批准针对8名PD患者的自体移植试验(NCT06687837),计划2025年启动。

 

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1. 疗效预测标志物缺失:需进一步探索TH+纤维密度的分子机制及替代生物标志物。

 

2. 长期安全性:需监测移植后PD病理(如α-突触核蛋白聚集)的潜在风险。


3. 成本与可及性:自体治疗成本高昂,需优化自动化生产或开发HLA匹配的通用细胞库。


总结

该研究通过系统临床前验证,确立了hiPSC来源mDACs治疗P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同时揭示了患者个体差异对疗效的影响,为个性化细胞治疗提供了科学基础。未来需结合临床数据优化方案,推动再生医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帕金森病
iPSC技术

上一篇:Gut(IF=23)ETV5:肝癌免疫逃逸的“幕后推手”

下一篇: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全谱系模型:携带不同SMN2拷贝数的人源化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