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C27,全称为Coiled-coil domain containing 27,是一种人类基因,位于染色体1p36位置。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包含有卷曲螺旋结构域,这一结构域常见于许多蛋白质中,并参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CCDC27的功能尚不十分明确,但根据基因组定位和功能预测,它可能与细胞信号传导、转录调控或蛋白质稳定性等生物学过程有关。
在骨骼系统中,骨矿物质密度(BMD)是评估骨质疏松症风险的关键指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骨强度降低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其结果是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升高。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遗传变异与BMD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研究对39个骨质疏松症家系进行了高分辨率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染色体1p36区域存在一个与BMD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该研究通过连锁分析发现,在1p36区域附近的标记D1S214处,连锁分析(最大lod-score = 2.87)和连锁不平衡(LD)分析(p < 0.01)均支持该区域作为BMD的QTL。为了进一步确定这一区域内的遗传风险因素,研究人员对相同家系进行了109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基因分型,这些SNPs覆盖了1p36上的11 Mb区域。连锁和LD分析采用方差成分方法进行,结果显示,在1p36上存在两个QTLs,分别位于12 cM和22 cM处,与股骨颈BMD、腰椎BMD和转子BMD相关,最大lod-score分别为4.37和3.59。LD分析还发现了一些可能与BMD相关的SNPs,包括RERE基因中的rs11121179(腰椎BMD的p值为0.000005)。此外,G1P2、SSU72和CCDC27基因也被确定为候选基因,每个基因中至少包含一个SNP与BMD的某个特征相关(p < 0.001)[1]。
综上所述,CCDC27作为1p36区域的一个候选基因,可能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有关。该基因的遗传变异可能影响骨矿物质密度,进而影响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来进一步验证CCDC27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基础,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1]。
参考文献:
1. Zhang, H, Sol-Church, K, Rydbeck, H, Spotila, L D, Devoto, M. 2008. High resolution linkage an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alyses of chromosome 1p36 SNPs identify new positional candidate genes for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 a journal established as resul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Osteoporosis and the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of the USA, 20, 341-6. doi:10.1007/s00198-008-0668-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597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