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搜索:
C-NKG
IL10
Apoe
VEGFA
Trp53
ob/ob
Rag1
C57BL/6JCya-Trpc4em1/Cya 基因敲除小鼠
复苏/繁育服务
产品名称:
Trpc4-KO
产品编号:
S-KO-19476
品系背景:
C57BL/6JCya
小鼠资源库
* 使用本品系发表的文献需注明:Trpc4-KO mice (Strain S-KO-19476) were purchased from Cyagen.
交付类型
周龄
性别
基因型
数量
基本信息
品系名称
C57BL/6JCya-Trpc4em1/Cya
品系编号
KOCMP-22066-Trpc4-B6J-VB
产品编号
S-KO-19476
基因名
Trpc4
品系背景
C57BL/6JCya
基因别称
CCE1; STRPC4; Trp4; Trrp4
NCBI号
修饰方式
全身性基因敲除
品系说明
该品系是基于策略设计时的数据库信息制作而成,建议您在购买前查询最新的数据库和相关文献,以获取最准确的表型信息。
小鼠表型
MGI:109525 Homozygous null mice exhibit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agonist-induced Ca2+ entry and vasorelaxation of aortic rings.
质控标准
精子检测
① 冷冻前验证精子活力观察
② 冷冻验证每批次进行复苏验证
品系状态
活体
环境标准
SPF
供应地区
中国
品系详情
Trpc4位于小鼠的3号染色体,采用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应用高通量电转受精卵方式,获得Trpc4基因敲除小鼠,性成熟后取精子冻存。
Trpc4-KO小鼠模型是由赛业生物(Cyagen)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的全基因组敲除小鼠。Trpc4基因位于小鼠3号染色体上,由11个外显子组成,其中ATG起始密码子位于2号外显子,TAG终止密码子位于11号外显子。敲除区域位于4号外显子,包含337个碱基对的编码序列。敲除该区域会导致小鼠Trpc4基因功能的丧失。敲除小鼠的构建过程包括将核糖核蛋白(RNP)和靶向载体共同注入受精卵,随后,对出生的小鼠进行PCR和测序分析进行基因型鉴定。赛业生物(Cyagen)构建的Trpc4-KO小鼠模型可用于研究Trpc4基因在小鼠体内的功能。携带敲除等位基因的小鼠表现出显著的激动剂诱导的钙离子内流减少和主动脉环的血管舒张功能降低。
基因研究概述
Trpc4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属于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家族。这些通道由6个跨膜结构域、一个假定的孔形成区域以及细胞质内的氨基和羧基末端组成。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11种不同的剪接变体,其中Trpc4α和Trpc4β是最丰富表达和功能特征最为明确的两种变体[1]。Trpc4在多种器官和细胞类型中均有表达,包括神经元、心血管系统、肌肉细胞、肾脏和免疫细胞等[1]。由于细胞环境的不同,Trpc4通道的通透性、其他生物物理特性、药理学调节和激活方式也有所不同。它们可以从内向整流器储存操作通道到非储存操作通道,这些通道主要携带Na+并受Gαq-和/或Gαi偶联受体激活,具有复杂的U形电流-电压关系[1]。因此,单个Trpc4通道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如去极化和激活电压门控Ca2+通道)来促进配体诱导的Ca2+内流[1]。通道特性的差异可能源于通道复合物组成、特定细胞系统中的调节途径和/或与其他TRPC蛋白形成异源多聚体通道的相互作用伙伴的表达模式的不同[1]。此外,Trpc4通道的活性还可以由一些介导作用的蛋白调节,包括支架蛋白、特定膜微域中的蛋白和细胞器上的蛋白[1]。
Trpc4通道的多样性使得开发特异性激动剂或拮抗剂变得困难,但最近的研究发现,ML204可以作为Trpc4通道的阻断剂,其IC50值在低微摩尔范围内,且对大多数电压门控通道和其他TRPs(除Trpc5和Trpc3外)没有活性[1]。镧系元素是异源表达Trpc4和Trpc5通道的特异性激活剂,但可以阻断个别内源Trpc4通道[1]。Trpc4通道的生物相关性在许多系统中得到了证明,包括基因表达、细胞分化增殖、肌管形成和轴突再生等[1]。对Trpc4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揭示了它们在调节血管张力、内皮通透性、胃肠运动、神经递质释放和社会探索行为以及兴奋毒性和癫痫发作等方面的作用[1]。最近的研究还发现,Trpc4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心肌梗死的风险降低相关[1]。
除了Trpc4,还有其他TRP通道成员在生物学功能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Trpc5是一种Ca2+通透性阳离子通道,主要表达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海马体、小脑、杏仁核、感觉神经元和视网膜。Trpc5通道主要由Gq和磷脂酶C以及/或Gi蛋白偶联的受体激活,但也可能以储存依赖的方式门控,需要其他伙伴蛋白如Trpc1、Stim1和Orai1[2]。Trpc5通道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包括神经传递、轴突导向、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收缩等[2]。
此外,研究表明,Trpc4基因的缺失与可卡因自我给药的减少和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神经元自发活动降低有关[3]。尽管Trpc4通道在皮质边缘脑区广泛分布,但Trpc4基因敲除大鼠在Y迷宫和复杂反转转换范式中的学习表现正常。然而,Trpc4基因敲除大鼠在可卡因自我给药方面存在缺陷,尽管它们在蔗糖自我给药方面表现正常。这些数据表明,Trpc4通道可能在多巴胺系统中发挥着潜在的新作用,并可能为更有效地治疗各种多巴胺疾病提供新的药理学靶点[3]。
Trpc4通道的表达与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D)相关。在糖尿病大鼠的阴茎组织中发现,Trpc4通道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使用显性阴性(DN)Trpc4基因转移可以恢复糖尿病大鼠的勃起功能[4]。这表明Trpc4通道功能的改变是ED的病理生理学之一,并可能成为ED药物开发的新靶点[4]。
Trpc1作为Trpc4和Trpc5通道的负调节因子。Trpc1通道在质膜中发挥作用,并参与异源四聚体结构(Trpc1/4或Trpc1/5)的形成。Trpc1/4/5通道与钙离子内流和电压门控钙通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5]。
综上所述,Trpc4通道是一种重要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rpc4通道的表达和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细胞环境、通道复合物组成和相互作用伙伴的表达模式。Trpc4通道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深入研究Trpc4通道的生物学功能和调节机制,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Freichel, Marc, Tsvilovskyy, Volodymyr, Camacho-Londoño, Juan E. . TRPC4- and TRPC4-containing channels. In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222, 85-128. doi:10.1007/978-3-642-54215-2_5.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756704/
2. Zholos, Alexander V. . TRPC5. In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222, 129-56. doi:10.1007/978-3-642-54215-2_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756705/
3. Klipec, William D, Burrow, Kristin R, O'Neill, Casey, Illig, Kurt R, Cooper, Donald C. 2016. Loss of the trpc4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cocaine self-administration and reduced spontaneous ventral tegmental area dopamine neuronal activity, without deficits in learning for natural rewards. In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306, 117-27. doi:10.1016/j.bbr.2016.03.02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988269/
4. Sung, H H, Choo, S H, Ko, M, So, I, Lee, S W. 2014.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RPC4 channels associated with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diabetes. In Andrology, 2, 550-8. doi:10.1111/j.2047-2927.2014.00214.x.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782410/
5. Kim, Jinsung, Ko, Juyeon, Myeong, Jongyun, Hong, Chansik, So, Insuk. 2019. TRPC1 as a negative regulator for TRPC4 and TRPC5 channels. In Pflugers Archiv :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471, 1045-1053. doi:10.1007/s00424-019-02289-w.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222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