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生命科学领域18年,赛业生物致力于以数据、算法和模型加速新药研发。值此成立18周年之际,赛业生物特面向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发起主题为“18年·18人·18问”系列访谈。
本期访谈,我们邀请到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院长尹芝南教授,为大家解读生命科学的前沿进展,并为刚入学的研究生提供真诚且务实的建议。
访谈内容精选
Q:尹教授团队原创性地发现 IL-27(白介素27) 新靶点,该靶点对于治疗肥胖、胰岛素抵抗等重大疾病都有着深刻意义。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您这个重磅发现背后的故事吗?
A:尹芝南:我是07年回国,08年读到一篇《Immunity》的文章,提到IL-27对炎症的影响。当时我在南开大学,和其他团队一起做了全球第一个IL-27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到任何肥胖的工作。
后来我在2013年来到暨南大学,组建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当时王倩,文章的第一作者,还是南开的学生,就跟过来,我们就开始了这项工作。总共历时了七年半。表型很Striking,就是没有了IL-27受体的小鼠对高脂饮食很敏感。
可是机制探讨上面,一开始我们也是按照传统的思维,认为IL-27一定作用于免疫细胞。因为在我们目前这个工作发表之前,所有的文献都认为IL-27只作用于免疫细胞。后来我们也做了一个巨噬细胞的清除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它也有作用。但是有一次开组会汇报的时候,王倩告诉我:“尹老师,为什么巨噬细胞清除是一过性的?它很快就反弹。”那时我们准备投稿了,我让她再等一等,让我再想一想,觉得这个结果不对了。
后面我们进一步再探讨,做了Bone Marrow Chimera(骨髓嵌合实验),发现表达IL-27受体的并不是血液细胞。最后在这个过程中,武汉大学刘勇教授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培养脂肪细胞,才惊奇地发现IL-27是作用于脂肪细胞的。
这个过程本身就花了两年多。我们第一稿投到《Nature》,2018年,四个Reviewer(评审)中三个非常Positive(支持),一个Negative(反对)。Nature杂志社让我们修回。在修回的过程中,正好赶上新冠疫情。我们需要做一个IL-27受体敲除小鼠,我们要新做一个条件性敲除小鼠。如果我没记错,应该就是赛业帮我们做的。得到这个小鼠后,我们还要按照杂志社的要求,要Cross到UCP1-Cre鼠,而UCP1-Cre鼠在国内没有。当时我们要从耶鲁大学引进,这个过程又花了一两年。
Q:近期,尹教授团队研发的“γδ-T细胞注射液”IND获CDE受理,这将成为肿瘤患者的又一福音。相比其它类型的免疫细胞治疗方式,γδ-T免疫细胞治疗有什么独特优势?
A:尹芝南:在很多大众的眼中,他们把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峡谷。
免疫细胞总体来讲分为两类,根据它的来源不同分为:要么是异体的,比如说你的细胞给我,我的细胞给他;要么是自体的,我自己的细胞。目前CAR-T药物大部分是自体的。免疫细胞又分为两大类,修饰的和非修饰的。CAR-T和TCRT都叫修饰的,还有基因编辑的T细胞,其他的未经改造的叫非修饰的。我们的γδ-T细胞是免疫细胞里面的特种兵,具有很强的功能。领域里的一个大咖写了一篇综述,称γδ-T细胞是个“六边形战士”,它具有很多种功能。
在这一点上,我们在国际上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2017年,在钟南山教授的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们用健康人的γδ-T细胞对肿瘤病人进行了治疗,做了140多例、400多次的回输。2018年在法国波尔多国际γδ-T细胞大会上,我们做了报告,这个结果报道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从此改变了所有做γδ-T细胞药物的人,再也不用自体细胞了。如果说免疫细胞的CAR-T没有一个不是抄美国的作业,但在γδ-T细胞领域里,是别人抄了我们的作业。我们的工作发表后,在CMI(即国内创办的免疫学顶刊《Cell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这个杂志把我们的工作被评为过去十年的最佳论文。
展望未来,这个细胞一定是个佐剂,就像胸腺肽一样。以后所有肿瘤病人做完手术后,先打γδ-T细胞,能增强肿瘤病人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当然,它还可以治疗传染病,甚至逆转衰老。
Q:您如何看待AI技术的发展对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转化的影响?
A:尹芝南: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从我来讲,因为我下围棋。当Google公司的软件打败了李世石和柯洁时,那让我大吃一惊。现在人类和AI已经没办法下棋了。
当然,我对人工智能并没有那么深入的理解,因为我毕竟不懂。但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现在从病理切片、建模型、影像识别到大数据的整体分析,未来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在做的靶点的分子对接,最近的人工智能能预测蛋白结构,这让很多科学家,一辈子只做蛋白结构的人感到未来的路在哪里。因此,我认为这是革命性的,非常期待。
Q:对于刚入学读研究生的学生和正在进行免疫学研究的青年学者,相信他们在课题选择,职业发展上都有不少的困惑,您有什么建议?
A:尹芝南:我每年都会和新生进行半个小时的谈话。讲到读研究生的“3+1”。哪3+1呢?
第一个,你要想明白你为什么读研究生。如果想不明白也没关系,但不能不想。因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是有本质区别的。我比较喜欢用火车站来比喻:火车站有四层站台,本科学历在一楼,硕士研究生在二楼。再优秀的本科生,你都没有资格到二楼。
第二个,我认为读研究生不在于发什么样的论文,而是让你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来无论你到任何地方,给你一个Project(项目),你就知道这个项目的根在什么地方,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之后的Consequence(结果)是什么。这一套逻辑思维方式就是第二点。
第三个,研究生期间你要了解这个社会。因为本科生从高中到本科生,刚刚自由一点的生活,往往来不及去了解社会。研究生期间,你要了解社会需要你做什么,以及你将来如何适应这个社会。
“+1”是什么?就是谈朋友。本科期间可能没有太多机会去谈朋友,而研究生期间要完成这个任务,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所以,“3+1”是对所有研究生都适合的。